——记全省改革执教先进个人曹晓红
□ 庄义彬 特约记者 段金林
教育改革创新的基点在哪里?就是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复合型时代新人。这也成为庆安县第六中学教师曹晓红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。正因为如此,她在三尺讲台上辛苦耕耘,致力开拓,强化教师的四种参照物职教效应,扛起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使命,作出不凡的业绩,被评为全省改革执教的先进个人。
秉承“红烛”的奉献精神
曹晓红常说:“我们老师的职教效能,全在于言传身教,培育时代新人。但我深刻感悟到,言传不如身教。身教就要像‘红烛’那样,点亮自己,照亮学生,真正体现出为人师表的楷模样子。”
因此,她事事处处要求学生做到的,自己首先做到,率先垂范做出样子。班里有个女生,因为父亲残疾人,什么活计也干不了,一直靠母亲打工维持生活。人有旦夕祸福,母亲突然离开人世,父亲决定让孩子辍学。曹晓红面对此情,发动全班同学献爱心。资助孩子复学,虽然杯水车薪,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道德风尚。动员会开过以后,曹晓红带头捐献了500元。同学以为老师做样子给同学看,但谁也没想到,曹老师月月拿出500元资助,还时常到这家帮助拆洗被褥,料理家务,一直资助到孩子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。在她的带动下,全班同学扶贫助困蔚然成风,被评为全校道德风尚先行班。
曹晓红就是这样,以身作则传承红烛风范,宁可燃烧自己,也要照亮同学,把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。有一次她患重感冒,由于延误了治疗,肺部受到感染,医生建议住院治疗。但她执意不肯,仍坚持带病上台讲课,一手扶着滴管,一手执着粉笔,嗓音哽咽着讲课。全班同学激动地落泪,有人问她为何这样做,回答说,“不能因为我生病,而耽误学生课程。”
彰显“阶梯”的挚爱情操
没有挚爱也就没有教育,要当好学生成才的“阶梯”,就要把一腔的挚爱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孩子身上。这一直是曹晓红坚守的情操。她认为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,要让他们茁壮成长,先要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,用心开启孩子的心灵,用情扶植幼芽扎根开花。
班级里的小郝同学看到有人经商挣了大钱,也开始学起经商,把家里的玩具背到学校,一放学就到街上去卖,上课再无心听讲,总盘算着挣钱。曹晓红发现后没简单地斥责他,而帮他算了一笔细账,买这些玩具花了多少钱,你又卖了多少钱,这一买一卖又亏了多少钱。曹晓红还带着他参观了县里一家倒闭企业,现场指着那些锈迹斑斑的设备说,这个企业老板走到今天这个地步,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没有知识,处于懵懂状态。难道你也想步他后尘。现在你正处于学习积累知识的阶段,当务之急是增长本领,到时候你无论干啥都能大显身手。小郝同学经过曹晓红这般用心的点拨,终于回心转意,刻苦学习,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。
从这件事中曹晓红深刻感悟到,教师要当好学生进步的阶梯,就得从起步抓起,托举孩子成才。有一年正值临近中考一个月的时间,她被临危受命接管全校最差的一个班级。面对此情,她大胆改革教学,讲课运用绘画,列式运用板书,增强教学的兴趣,透射出深沉的育人情怀。中考时全班没有一个落榜生,有4人进入公费段,13人进入重点班,中考状元也出在这个班。
笃行“路标”的导向风范
曹晓红认为,每位教师都应当担负起“路标”的重任,为培养创新型、复合型、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。她认为要实现培养“三型”人才的目标,首先要让孩子保持正确的目标方向。
曹晓红带班的小鲍同学身体强壮,一心想当兵,这个想法鼓舞着他天天习武练功,却没心思上课。曹晓红见此心急如焚,多次找他谈心,小鲍同学却听不进去。后来曹晓红找一些现代军事科学的书籍让小鲍同学阅读,还带他参观现代兵器展览。见他逐渐开窍后,才推心置腹地对他说:“你有志当兵报效祖国,理想并不错,但你也要知道,当兵要有本领,现代战争打的是科技,你没有深厚的知识功底,是当不上兵、也当不好兵的。”曹晓红的这席话,如醍醐灌顶,终于使小鲍同学醒悟。从此他刻苦学习,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军校,成为军校的优秀学员。
从小鲍同学的转变中曹晓红得到启发,新时代的青少年根红苗壮,心中都有盏灯,教师应当采取让他们感兴趣的办法,引导孩子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,培养时代新人,对学生来说,夯实学业基础最为重要。她说,改革教育容不得花拳绣腿,“整景”“作秀”都不可取,扎扎实实着眼需要搞教育,才是执教的根本。
追求“春蚕”的精细态度
教书育人来不得半点粗心大意,必须精致细微,像“春茧”吐丝那样,一丝一缕,一点一滴都马虎不得,这是曹晓红的深刻感悟,也是她的切身体验。
班里有个刚入初中的小孙同学,父母都在外地打工,留她在家里由祖父母看护。可是奶奶突然患了脑梗,爷爷到医院陪护奶奶,把小孙同学独自留在家里。小孙独自在家,没有心思上学,课程落下许多。此时,曹晓红正在家休产假,为了方便照顾小孙同学,曹晓红只好把她接到家里看护,天天给她做适口的饭菜,帮她补习功课。小孙同学在曹晓红家一住就是两个多月,直到祖母病愈出院。小孙同学的功课不仅没落下,还成为班里前三名的优等生。
曹晓红就是这般敬业执教,启启迪心灵。班里新调整来几个英语基础差的学生,校方决定举办英语补课班。为督促学生学好英语课,曹晓红便跟班督学常常到深夜,自己孩子吃不上奶,饿得啼哭不止,她也顾不上,一直跟班督学两个多月,直到补习班结束。
曹晓红在讲课时,随时提问、观察,留心学生的一举一动。即便课余时间,她也利用各种方式,保持与学生近距离接触,以便进行心理沟通。她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空出来,敞开心扉与学生交流沟通。她说,“老师与学生沟通心灵,是最好的启智润心教育。”这种于点滴处入心、于细微处进脑的教育方式,增强了亲近感和趣味性,是塑造学生灵魂、培养孩子人格的最好途径。曹晓红默默地从点滴做起,像“春蚕”一样执著教书育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