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陈骁
一年来,她往返北京十几次,经历一次开胸手术、六次化疗、一次自体干细胞移植;术后,她休养不到一个月,便重返校园;身体透支,直到中考结束她才接受治疗;几次在生死线上挣扎,她却坚强地没有让任何人看出来自己是一位癌症患者;多少个夜晚,她被病痛折磨得不能入睡。她就是安达市第二中学副校长王可心,她有着博爱的胸怀,和顺温柔、温温恭人,却又坚韧不拔,拥有着水一般的性格,就像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:“上善若水,为师者,也当若水。”
多年来,王可心屡获殊荣,荣获“龙江最美教师”提名奖、绥化市三八红旗手、入选“龙江好人榜”等荣誉。2018年,她被评为绥化市劳动模范、黑龙江省首批“四有”好教师,绥化市首届道德模范。
师者若水随物赋形
圆必旋,方必折,塞必止,决必流。水无定形,教无定法。作为教师,王可心深知“随物赋形,因材施教”的道理。
在教学上,王可心并不是一味地知识灌输,而是注重学生的特点,因材施教,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。她执教的班级语文成绩稳居年级第一,参加绥化市说课大赛获特等奖,全省说课大赛获一等奖。2007年,她在重庆市观摩课《端午的鸭蛋》获国家级一等奖。她执教的多节公开课、撰写的多篇论文获省、市一等奖。
2010年,王可心被提拔为教务处副主任,挺肩挑起学校课程改革这一重担,她“随物赋形,因材施教”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得到认可和施展。先后两次带领教师到山东培训学习,带回先进的课改理念与超前的管理方法。组织全校教师深入开展“认真钻研教材教法,创建快乐高效课堂集体备课”系列活动,同时组建教师团队研究创建“五环链接、多轮互动”教学模式,实施开放式教学在全校推广,多次在全市介绍成功经验。
师者若水厚德载物
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,师者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。2012年,在安达市中小学校长公推竞职中,王可心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提拔为第二中学第一副校长。
第一年当教学副校长,所有的工作都从零开始,王可心没有怯步,反而自强不息,用她的话说:“工作不只是要干完,要把工作干好,还要干得最好。”
在教学管理中,王可心采取分层教学,分类推进、精选精练等重要举措,来提高教学成绩。同时,她带领教师致力于课题研究,参与研究国家级重点课题《关于培养初中生创新加实干精神的研究》、国家级课题《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》、省级课题《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开展理念与实践并重的校本课程的研究》均已顺利结题,学校被评为全国先进实验校。现正主持的一项国家级、一项省级、一项地区级课题的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。
为了加强校际联系和共建提高,王可心多次组织学校教师与联谊校进行教学研讨交流互动。坚持送教下乡,把先进的教育理念、前沿的教育改革信息和成功做法传递到联谊校,并在此过程中学习、借鉴农村中学的教改经验,学习农村教师在滞后的教学条件下勤奋工作,创造教学成绩的可贵精神。
师者若水水滴石穿
水性柔弱,而无坚不摧,无强不克。王可心像水一样,看着柔弱至极,却格外坚强。
2013年,王可心被确诊为淋巴癌。然而,作为毕业年级的负责领导,她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,她恳求医生,一定要等到中考结束后再住院治疗。就这样,她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坚强,带着病痛仍然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,令她欣慰的是,那年学校中考成绩稳居全市第一,录取人数首次突破180人。正在大家欢呼雀跃的时候她倒下了,一年来,她往返北京12次,开胸摘除肿瘤、六次放化疗、自体移植手术,但坚强的她从未在众人面前掉过一滴泪,而是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,因为她放不下她的学生。就这样,出院不到一个月,她就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,每天在学校里,又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和灿烂的微笑。
而回报她的是第二中学2014——2018年中考成绩连年攀升,不仅中考状元年年花落二中,考入重点高中人数占报考总数百分比也年年增高。就像王可心说的那样,这一秒不放弃,下一秒就会有希望。一定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。